地磁场是地球的基本物理场之一,起源于地球液态外核,能够反映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状态,同时环绕在地球周围,保护着地球宜居环境。研究地磁场变化规律在认识地球深部动力机制、地表过程和环境、现代地磁场特征和变化趋势等方面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大量不同时空分布的高质量观测数据是全面认识地磁场区域和全球变化特征的必要条件。近现代的卫星观测数据满足这一要求,但覆盖时间短。考古磁学可以把地磁场观测记录回溯至近几千年甚至全新世,在建立地磁场区域和全球模型方面具备极其重大贡献。然而,目前全球考古磁学数据分布不均,大部分数据集中在欧洲和中东地区,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和南半球数据稀少,制约了对地磁场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准确认识。

  东南亚地区正是上述全球数据匮乏区之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蔡书慧联合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Lisa Tauxe、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大学副教授Mitch Hendrickson、澳大利亚14C定年专家Quan Hua和柬埔寨考古项目组等,对位于东南亚柬埔寨北部的一处古代冶铁遗址(Tonle Bak)开展了考古磁学研究,获得了该地区首批地磁场全矢量数据。该研究改善了全球考古磁学数据结构,记录到地磁场负异常,为认识低纬度地区地磁场特征及核幔边界结构提供了新思路,并为今后相关区域考古磁学工作提出新方向。

  Tonle Bak遗址位于吴哥窟古城以东~135 km(图1a),考古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它所在的Phnom Dek地区或为吴哥王朝扩张时期很重要的铁金属供应地,在该地区发现了十几处冶铁遗址,论文采样区Tonle Bak遗址是其中一处(图1b)。研究对出土的3个冶炼窑址(Furnace1、Furnace2、Furnace3)和3个发掘沟堆积剖面(Trench1、Trench3、Trench4)系统采集了定向样品(窑底或窑壁固结烧土)、非定向样品(烧土、吹风管、炉渣)和碳屑(图2)。碳屑的14C定年结果将遗址年龄范围限定为公元1034-1391年。窑址定向样品记录的地磁场方向结果结合邻近地区已发表数据显示,地磁场方向在公元1200-1300年间发生突变(图3a),即使变化速率下限也高于该地区现代地磁场方向平均变化速率。同时,样品强度结果为,公元1100-1300年地磁场强度存在不对称“V”形变化,最低值出现在公元1200-1300年(图3b),与方向结果对应。

  Tarduno等在非洲南部的考古磁学研究之后发现类似的地磁异常,公元1300年左右地磁场方向突变伴随地磁场强度降低,研究区位于非洲下部低剪切速度地幔异常体(LLSVP)陡峭边界的正上方,因此,研究将这一磁异常归因于核幔边界处地形异常引起的磁通量溢出(magnetic flux expulsion)产生的反向涡流(reversal flux patch)。该研究获得的柬埔寨考古磁学结果与非洲南部结果非常相似,且两个研究区均位于全球模型预测的赤道附近地磁场负异常区(EGA,图4a),指示二者可能有相似的成因。对比EGA覆盖范围内别的地方地磁场强度结果,发现各个地区地磁场强度在公元1100-1400年都有降低的趋势,只是降低的幅度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图4b-e),指示低纬度地区核幔边界处可能都会存在磁通量溢出现象。

  由于各个地区已有数据质量和数量不一致,目前对各地区磁异常形态特征尚未有足够准确的认识。它们是同时出现还是相互之间有传递关系?是否反映该区域核幔边界结构很复杂?它们在时间上有没有周期性?与现代地磁场的显著特征——南大西洋异常(SAA)有何关联?对认识现代地磁场变化趋势有何启示?回答以上问题,需要更多低纬度地区不同时间的高质量数据,也需要结合核幔边界结构和流体运动状态方面的相关模拟计算工作来解释其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中科院人才项目和地质地球所重点部署项目等的资助。

  图1.(a)研究区位置图。红色五角星为采样位置,绿色圆形为吴哥窟位置。其余符号为论文用到的已发表数据采点位置,详见图注。(b)采样遗址高程图。图中标明了论文采样的3个窑址和3个发掘沟位置

  图2.(a)代表性窑址(F3)定向样品采样照片。图中字母代表定向样品采集位置;(b)代表性发掘沟(T1)非定向样品和碳屑采样照片。蓝色数字为非定向样品采集位置,旁边括号中为样品记录的古强度值,红色数字代表碳屑采集位置

  图3.(a)地磁场方向结果。红色为本文新增结果,黑色为泰国已发表结果,蓝色虚线代表地磁场方向挪动轨迹;(b)地磁场强度结果。红色五角星为论文新增结果,其余符号为已发表数据,详见图注。桔色、灰色和黄绿色实线分别为中国考古强度参考曲线k对采样位置预测结果

  图4.(a)全球模型SHAWQ2k预测的公元1250年地表地磁场强度分布;(b-e)非洲、东亚-东南亚、南美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公元1000-1500年地磁场强度数据,数据来源详见图注

  探索人工智能新型安全挑战与创新应用赋能——学会服务365TALK品牌沙龙走进瑞莱智慧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团队将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发现的棱蜥新种命名为招龙棱蜥(Tropidophorus vongx),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分类学》(Zootaxa)。

  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是一首“无心插柳”之作,也是足以载入中国乐坛史册的曲谱。

  8月7日,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在海南岛东南海域发现的陵水36-1气田新增探明储量顺利通过国家相关部门评审备案,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为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勘探过程中实现了海洋油气勘探理论领域的创新,填补了全球技术空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有明确的目的性部署实施16项重点任务,其中“双碳”标准重点任务8项、“双碳”计量重点任务8项。

  “安全认知,日见清晰;安全研究,路阻且长;安全行业,大有可为;紧跟创新,保障发展……”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的一番总结,折射了AI(人工智能)时代安全大模型行业的发展现状。

  8月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公布。对于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上述负责人解释,目前,在运跨省区输电通道主要输送煤电、水电等传统电力,新能源电量占比较低。

  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近日,我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用电需求持续攀升。7月31日,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6座梯级水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顶峰保供,高峰出力超过7000万千瓦,创历史新高。

  记者7日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电子系方璐教授课题组与自动化系戴琼海教授课题组在智能光芯片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与现有训练范式不同,我们摒弃了反向传播,另辟蹊径,构建了光神经网络的对称传播模型,仅用光学系统的前向传播就可以实现高效高精度光训练。

  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基于科学突破,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等科学正在开辟、引领新产业方向;产业前沿技术交叉融合更加迅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深层次地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依赖新型基础设施,颠覆性技术创新一旦获得成功,就能快速地发展成为通用基础技术,快速重塑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

  科技兴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要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以改革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台风过境时,沿海港口和航道是重点受影响区,需加强对港口码头、航道及航道设施的安全监管。

  雄安站是近些年铁路客站中首例建成的拉开站场,在站房中心位置形成光廊。雄安站对各系统设备做统筹,首次结合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置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大型枢纽客站能耗管控。

  北京时间8月6日14时4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年8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国家卫生健康委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机器人作业,离不开人工精准操控。上升、平移、张爪、安装……半空中,机器人的“手臂”和“手爪”在高压线上轻快地“舞动”。

  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短缺等挑战,如何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对人类有意义且有市场价值的物质?人工合成淀粉项目便是其中一个尝试。

  随着全球对绿色能源需求的增长,太阳能光伏技术正快速地发展,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高效率和低成本而非常关注,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光伏技术”。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要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加强新医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增强系统观念和前瞻思维,把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要求下,学科交叉研究成为促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举措。

  在众多锂电池阳极材料中,锂金属阳极因其具有最高的理论比容量和低电化学电位而受到持续关注。